“新”常态下,企业的破局之道

发布日期: 5/25/2020, 2:20:50 AM

阅读量: 4555708

倍罗干货

2020年5月20-21日,BCC首届“商业&创新线上大会”顺利举办。大会特邀斯坦福大学教授、商业画布系列作者、优秀企业实践者等2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嘉宾,为观众带来以洞见和实践为核心的分享。 本文为Bello创始人李松毅的演讲内容(有删改)。

text

01

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:新常态下的企业破局之道——如何使用技术创新,杀死重复劳动,提高企业人效。

今年年初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还在预计:2020年基金组织成员国中,将有160个国家实现人均收入正增长。

然而,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这个美好的期望彻底落空。

4月9日,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发表讲话,重新调整了预计:“到今年结束的时候,有超过170个成员国出现人均收入负增长。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后果。”

同日,美国劳工部最新数据也显示,上周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新增660万人。

text

回看中国,改革开放40年,我们国家的GDP增长了33.5倍,年均增长9.5%。这强劲的增长势头,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即便是遭遇08年金融危机的挑战,也保持在6% 以上,是西方国家增速的一倍多。

今年,“新冠黑天鹅”的突然降临,给全球宏观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, 特别是美国。 作为全球经济体中重要的一部分,我们无疑也会受到影响。

大部分中国企业,在这种增长奇迹的环境里待得太久了,未曾体验过一个完整的up and down的经济周期。因此当整个宏观经济走势下行时,我们都会觉得有些寒风刺骨。

正所谓只经历过春夏秋的人,是不知道还会还有四季的。

我们可能要开始经历一轮真正的冬天。

02

越是这种时候,我们越要静下心来,去思考,如何做一些探索跟创新。

讲到经济周期,就不得不介绍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——熊彼得。他认为,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,技术的冲击,影响着经济的波动及社会的变迁。

text

熊彼得将技术创新跟经济增长进行结合,提出了商业理论周期。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白色线条代表着经济长周期,每个长周期为50年左右;长周期下面的浅黄线条,是经济短周期,约为40个月。

当每一次经济陷入衰退的时,也意味着新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,之后经济的复苏会到来。而它的到来,完全取决于新技术的落地时间。

text

这是过去200多年来的4个主要经济周期。可以看到,我们如今已进入第四轮技术扩散的底部,信息革命带来的成效日益衰减,红利也在逐渐消失。

同时,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、基因工程、生物科技、量子计算等创新性技术,还没有进入规模化经济期,经济增长动力日渐衰竭。

而新冠疫情的爆发,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正式面对,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经济疲软、低靡的新常态。

丘吉尔曾说:“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。”

危机,是一场大考,更是自我锤炼、谋求更大发展的时机。疫情刺破了经济繁荣的泡沫刺破,同时逼我们去思考:未来,要往何处去?

要知道,很多发达国家同期GDP增速,比我们低得多。像德国、美国、日本,近10年的GDP增速普遍在1%-3%左右,CPI几乎不涨。但这些国家依然诞生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,比如微软、苹果、宝马等。

这些企业,他们是如何从生存,走到发展,最终变得强大呢?

从前面的理论可以得出,一定是因为技术。

如今,能否尽快走出经济下行的阴霾,关键在于包括AI在内的技术创新,能否及时落地,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。

就如同陆奇所说:“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,而技术是创新最大且最持久的驱动力。”

03

那么技术要如何赋能实体经济?

很多创业公司发现,他们的技术创新,市场并不买单。因为这些创新都是To VC的,并不是To 实体经济的。

真正赋能实体经济的新技术,能够帮助企业把原本的业务做得更快、更好、更便宜。

我们都知道,财富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。中国去年的GDP有90万亿,意味着所有中国人民一起努力劳动,创造90万亿价值的东西。

那么,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意味着,创造财富的速度在增加。所以我们人类究竟能够拥有多少财富,取决于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有多高。

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,就是科技的不断发展。

举一个经典案例。美国在20世纪初,汽车是只有富人们才消费得起的奢侈品,售价普遍在4700美元左右,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六年的总收入。

而福特汽车的创始人,亨利·福特,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组装的流水线,并投入当时的T型车生产,让其售价降低至360美元。

text

原先的汽车组装需要700多个小时,而经过流水线作业的技术创新,装一台车只要12.5个小时。你造一台我可以造三十多台,一下子产能大增,低廉的售价也带来惊人的销量,轰动了整个产业界。

这个案例告诉我们,企业的生存、强大、发展之道,就是利用技术去极限式地降低成本,提高人效。

在过去的2019年,其实很多企业已经在做自我调整了。但疫情的雪上加霜,要求企业们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,要思考如何去确保精力、时间都投入到最正确的事情上面,是非常关键的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对每个企业来说,究竟什么技术创新,可以帮我们实现降本增效呢?

目前市场上对AI技术的运用五花八门。像疫情期间用到的红外线体温检测仪,还有常被提及的客服机器人、自动驾驶等。

但据我观察,有一个特别好的领域,往往被人忽视——企业内部的数据智能。

要知道每家企业,80%以上的信息都以文字为载体,数据量非常庞大。但在大多数企业内部,这些数据并没有被很好地储存、解析,利用起来。这就要谈到自然语言理解技术。

借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:“自然语言理解,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宝珠。”

自然语言理解技术,让AI能够准确解读出文本背后的含义,去识别文字的意图;是AI技术从感知层面的弱人工智能,走向理解层面的强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。

因此,如何利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,去帮助企业实现部分业务的自动化,是一个有巨大提升空间的领域。

04

技术,一定要落在实体经济中,让基层的员工充分使用,带来全新的人机协作的工作体验,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。

以我比较熟悉的人力资源行业来举例。

招聘,是每一个公司都离不开的环节。但在招聘过程中,有大量重复、可以标准化的事务。这时,AI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出来了。借助自然语言理解技术,AI可以精准解析岗位需求,并在几秒之内,完成所有的人才搜索和筛选,并为你列出最合适的候选人名单。

除了效率提升之外,AI招聘还能大幅降低企业的刚性成本。让两三个人就能完成以前五个人的工作量,把人员成本降低了差不多50%。

当AI积累了大量资深HR的行为数据之后,就像人有了经验一样。它能够帮HR把复杂的填空题,变成简单的选择题——只需要确认这个人才是不是你想要的。

虽然不能完全抛开人类,但AI足以成为一个虚拟的专家,并且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,还不用交社保的极限式劳动力。

最后,当AI能够把招聘环节里的重复劳动干掉,就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,专注在其他核心业务上面,以及与优秀且合适的人选沟通上面。

如此一来,HR招人的质量提升了,意味着员工更合适更优秀,随之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。

就我们目前为客户所做的实践来看,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。

text

总结一下,企业拥抱AI招聘技术之后,整体效率提升超过70%,人员成本的降低近50%,最重要的是,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。

在这个年代,人头产出要比人头数量重要的多。企业能不能影响这个市场,就看它是否比对手拥有更高的内部效率,也就是人效,这才是关键。

我的分享就到此为止,谢谢各位的聆听,感谢。

text

AI招聘助手申请试用 AI招聘助手申请试用